当技术迭代的速度不断挑战着人才培养的边界悦来网,高职教育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身份重塑。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与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犹疑并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中,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敢于突破的创新基因深度融合。这里的每一堂课程,不仅仅是标准动作的重复,而是创新火种的点燃。
科研,与院校特质相结合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自主研发的《自适应高精度数字化便携式机车司控器线路检测仪》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主体赛单元全国一等奖。
这次竞赛共有6所高职院校入围了终审决赛,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史骏感叹,高职院校也可以培养专家级、大师级的技术人才。
史骏的感叹来自14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实践。
短发、浓眉、四方脸,和想象中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不同,“80后”的史骏说起话来语速飞快、自带一丝幽默感。14年前,在长安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原计划攻读博士的他意外接到了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抛来的橄榄枝。
教书育人是史骏一直的职业目标,他没有过多权衡利弊便做了决定,成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一名教师。
此时,正值全国铁路交通行业快速发展期,史骏所教授的专业有前景、就业有保障,但遗憾的是,很多铁路站段的检修配套技术都过于依靠人力,更谈不上系统性、数字化作业。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接触网验电接地实操 新华社/供图
现实发展需求下悦来网,时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代礼前同初入职的史骏提出了一个萌生已久的想法:建立学校首个创新创业工作室。
“如果将一项创新技术的研发过程比作从0到100增长的话,那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攻从0到1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方擅长从10到100的产业化,而中间从1到10的技术应用研究工作,恰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落脚点。”史骏期待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做什么样的科研项目?如何做?接下来就要面临最现实的挑战。
在学术圈做科研,项目申请书又叫“本子”,由于“本子”不像论文一样公开可查,且高职院校多数研究人员不会轻易把研究选题计划对外分享,细细了解下来,不少同事觉得高职院校在科研经验、师资储备、自有资金方面,整体上都没办法和普通高校比,对自己是否能搞科研还是没有自信。
转机出现在一次外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机务段的现场调研。轨道交通机车司机控制器是控制车辆驾驶的核心设备,外形仅似两块砖头大小,但实际上由100余个高精度配件组装而成。过去,在运行、检修等环节都需要由人工逐一进行严格的检测、维修。
在现场,几位司机同史骏探讨:费时费力的人工技术能否变成智能化精检细修?思考片刻后,他快速在本子上记录下这一实际需求。
企业难题就是科研方向。没有可参考的检测设备,自己造,数据测算不统一,就反复推倒重来。在机电工程学院4楼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线路故障自动逻辑判断、微动开关通态阻抗测量、挡位开关自动巡检,史骏作为总负责人带着团队成员在这里针对关键研发点一边勾画复杂的理论模型,一边讨论遇到异常数据的疑问点。
2018年6月,史骏团队研发的第一代司控器正式问世,并在之后从1.0到3.0不断进化,实测检修时间由传统检测方式的1个小时缩短至10分钟,使得检修效率大幅度提高。
“学校很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都是在深入企业调研中发现的,企业普遍反馈高职院校的成果更接地气。”时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任建国说。
转化,课题融入课堂
铁路货车轴温监测是保障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系统存在监测盲区大、抗干扰能力弱等难题;我国铁路网日均防溜作业超30万次,传统铁鞋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的漏撤以及错用,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亿元……
面对轨道交通行业技术难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师生组建跨专业跨学科攻关小组,截至目前悦来网,实验室已经有200多名师生加入团队,申请科研立项80余个。
“学生阶段想要参与到科研中需要老师的指导,那么就要及时动员教师,动员学生。”时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秀红说,学校正在摸索学生专业学习与项目研发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师生同题共研、校企合作攻关,让学生跟着项目学专业。
在机电工程学院实训室内,青年教师刘莉的理论专业课正在进行,投影屏幕上,转向架检修流程图与真实检测数据交替闪现。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车组驾驶与运用实训演练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高速动车组“空气弹簧”的概念理解停留在课本,刘莉指着实训室里的模拟器材解释,高速动车组中“空气弹簧”犹如一个横向放置的轮胎,一旦遇到破裂其下方的橡胶堆便可以发挥缓冲作用。但由于气囊升高过程依然存在不稳定性,在教学中,学生们对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感兴趣。
有学生在课堂上提议,可以考虑市场上已有的遇水膨胀沙袋技术,先出一版设计方案,在试错中改进。一个班级40名学生被分成4组,分头查资料、跑调研、做数据,一堂特别实践教学课让学生们感慨,老师讲的理论知识突然呈现在眼前。
“上课不再是老师演学生看,而是带着学生在生产、科研的第二课堂中一同学习。”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张宗芳说。
从2022年上半学期开始,张宗芳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将问题先抛出去,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研发创新产品,并在后期验收过程中分享产品的创作动因、过程、目标,通过大面积地接触应用专业知识,以小项目驱动学生学习热情。
课程改革后,张宗芳惊喜地发现,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交回创新作品竟有38件之多。其中,一组学生还利用所学的电流知识,用300多个LED灯还原出了“小蛮腰”广州塔。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刚毅介绍,2020年年初,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修订了在校教师晋职聘任条件,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纳入日常工作考核,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老师们在教学的同时对科研项目立项的热情高涨,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学分置换专业学分,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蓝领也能成为“高层次”人才
今年28岁的魏一迟是机电工程学院动车组检修专业2020级毕业生,也是西安局安康车辆段的一名车辆检修工,主要负责各类生产、检验试验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他话不多却总有办法让冰冷的设备听话。“刚开始做维修工作,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见,处理故障感到特别困难。”魏一迟说,他所在的工区需要维护大大小小近百台设备,涉及电路、气路、油路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大佬”往往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师傅。
但魏一迟深知各类生产设备之间具有互通性和关联性,只要顺藤摸瓜,就能逐一破解难题。2024年,魏一迟在安康车辆段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车辆钳工第一名,随后又在西安铁路局车辆钳工竞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魏一迟的职业成长路线,源于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期间的学习和锻炼。
早在上学期间,他就跟随导师研发和调试铁路技术项目,研发过程中,他还申请到相关技术专利。“跟着项目学习专业知识,让学习变得很容易、很有趣。”在魏一迟看来,这既让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又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专业技能。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练习在接触网线上行走 新华社供图
而今的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里,每天仪器声轰轰作响,学着优秀学长学姐的样子,2022级学生孙启恒撸起袖子边做实验边调整数据。早上7点到实验室,凌晨前回宿舍,午餐晚餐在校园里解决,周末几乎不休,20岁的孙启恒笑言,没想过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会如此充实。
今年3月,在各类大赛几经历练的孙启恒和小伙伴们踏上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集训之路。初赛后,他给导师发消息说:“我全程没有失误!”,参赛项目基于多元传感的轨道交通作业智能综合防护系统也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依托“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平台,近5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团队累计获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60余个,孵化学生科技企业18家,培育全国铁路技术能手9人,4人获得火车头奖章。
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最西侧,总建筑面积超1万平方米产教融合大楼正在建设,未来,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还将与西安多家本土企业共建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等,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12期)悦来网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